找到相关内容3620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抵制诱惑 保持禅定

    那种定力,迟早会被那些诱惑所俘获,不禁会与自己的理想和准则背道而驰,甚至会得到死无葬身之地的恶果。 定力是一个人意志的忍耐程度,它是和勇气为互补的意志元素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,你的定力越高就越能遇事不慌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2240876754.html
  • 如何改变亚健康状态

    ,之所谓要神形兼备。人的健康的精神状态来自于自身的思想意志,一方面人总是要有精神的,另一方面精神也要靠肢体,人体的各种力量的养护,使人的思维,内脏各器官功能都保持兴旺状态,人才能显得精神无比。   ...过高,无法实现而导致心理压力,倘若目标经过积极努力有可能实现,无论出现何种艰难和困厄,都不要退缩和逃避,要借助压力的刺激,不断强化自己的意志,充分发挥全身的能量,达到目标。再者,要学会适度卸减压力。以...

    君合

    |健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1275193894.html
  • 《禅宗与心理分析》公案

      4   实情是,含藏着人类生存整体的东西,不是一件属乎智性的事,而是就最初始的字义来说,属乎意志的事。智力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——而它之这样做,是完全正确的——但要期望从智力获得任何最终的回答,这确实是对它要求过高了,因为这不是在智力本性之内的。答案是深深埋在我们生命的床岩之下的。要把这床岩打开,需得意志最基本震撼。当一个人感受到这种震撼,知觉的诸门露会打开,而前此所未曾梦见的一个新界域...

    铃木大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14880895.html
  • 十项流入错误之法

    众多,连恶人的面孔都要看了。   (十) 如果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强,不能善隐自己的功德和神通,就容易成为替恶人服务的红尘法师。 ...

    冈波巴大师 著 张澄基 译

    |错误|修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9/1911571578.html
  • 赵朴初答:请略解说六波罗蜜的内容和意义。

      赵朴初答:根据佛陀的教导,修学菩萨行的佛弟子,不但不贪求分外的财物,还要以自己的财法施给别人,这叫布施;一切损害别人不道德的行为严禁去作,这叫持戒;不对他人起嗔害心,有人前来嗔害恼我,应说明情况,要忍辱原谅,这叫忍辱;应该作的事情要精勤努力去作,这叫精进;排除杂念,锻练意志,一心利益众生,就叫静虑;广泛研习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和技术,就叫智慧。这六种法门通常也叫作六度。这六件事做到究竟圆满就叫...

    赵朴初

    赵朴初|佛教常识问答|佛教初级知识|佛法问答|智慧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8020510888.html
  • 知义法师答:宗教的目的都是劝人为善,只要为善,何必信教?

    意志。如果认为这话是对的,那么厕所里的蛆虫也是万物之一,也应该吃才对。而肉食既能养人,那吃肉的人就不该生病和死亡。现在有少数无知之徒,认为素食的人傻,他不知道因果的厉害,等到将来受报的时候,就悔之莫及...

    知义法师

    初机学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09520111526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既然因果律是自作自受,云何超度可使亡者业债减轻或上升,是何因由?

    其业报,确实不,易超度成就必须有超度成就的条件,譬如:超度者必须具足高超圆满的德性,以虔诚之心而为亡者超度,那么亡者亦须具足背尘合觉之念,肯忏悔发露罪愆,一心一意禀持著断恶向善的意志,有浪子回头之悲切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480512362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念佛后一定要念回向文吗?临命终时八苦交煎,四大分散,神识昏沉,恐怕不能念佛,该怎么办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回向(梵语parinama)这确实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,念佛一定要回向,在凡夫因地,往生的信愿不坚,回向可增长念佛者的求生意志,回向具有愿生净土之义、超越之义、破相之义、希望之义、目标之义、力量之义,若不回向,这些功德力当下不具足,愿生净土的原动力,当下消减重损,是故,每当念佛后,亦必回向。   蕅益大师云:“纵得上品善,若不回向,亦不得往生;若芝麻小善,懂得回向,亦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3184512418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受戒时有戒法、戒体、戒行、戒相等四科门,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,戒四别如何解释?

    之信念与奉持戒法之意志。戒体虽由作礼乞戒等作用而生起,但发得之后,即不假造作,恒常相续,故称无作;其外相不显著,故称无表。   何谓戒行?谓持戒之行为。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,能随顺戒体,动作身、口、意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4174612466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佛教有所谓的“四食”,其意义如何?

    之境,生起喜乐之爱,而长养身者,此为有漏之根、境、识和合所生。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。   (三)思食(梵语manah—samcetanakarahara),又作意志食、意念食、业食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6581512572.html